泥鰍的養殖技術:基本條件、水塘規定、整塘淤泥處理、清塘消毒殺菌、滲水上肥、投喂量控制、病蟲害防治、放養魚種、配制魚餌、養護。
1、基本條件:水源充足、水體清爽無化肥等環境污染。進排水管道便捷,規定進排水設備分開。底呈中性化或酸性。養殖場周邊環境舒適,供電系統設備正常的。水電工程等基礎設施配套設施齊全,地理位置優越。
2、水塘規定:苗種池總面積50—100平方米;池深層以40~50cm最合適;側墻壓實保證不漏水。如果有條件可以用高密度聚乙烯膜遮蓋側墻鎖水防跑;水池維持10cm左右污泥。進出水口用膠網攔下(還可用120目網眼布包囊)防敵害生物隨水流進到養殖魚池及其苗種在魚缸換水時隨水流肇事逃逸。出水口選用活動插口設備可以任意調整操縱水深
3、整塘淤泥處理:放養第四個月將水放干水池翻地充足空氣氧化暴曬,暴曬時長需在1個月之上。
4、清塘消毒殺菌:投苗前15多天1畝用石灰粉100kg-150kg,消滅病原菌改進底泥。
5、滲水上肥:待藥效無效后立即投苗前5-10天,向苗種池灌水30cm進水管得用120網目地篩絹布過濾,并且用發醇完的有機肥料、生物肥等液肥,規定輪蟲生物量必須達到5000—10000個/L,生物量20mg/L以上。
6、投喂量控制:投喂量應依據氣溫、存活率、存塘量、殘餌量等詳細情況來決定;日投餌量是鰍體重4%~5%日投2次。當溫度在25~28℃時泥鰍進食最旺盛,應適當增加投餌量推動其生長發育。投餌務必按時、定量分析、指定。按時即早上投喂日餌量30%夜里70%;定量分析乃是按時測量泥鰍的總數和凈重,來確認科學合理的投餌量;指定乃是固定不動地址
7、病蟲害防治:泥鰍飼養環節中避免敵害生物(小蝌蚪與蟹類、水生昆蟲和稚蟲、飛禽以及肉食性魚類)等進到,搞好淤泥處理消毒殺菌、有效投喂精飼料,與此同時可以采用下邊對策:苗種放養前需用2%~3%的澄清石灰水蒸氣浴5~10min以消滅表皮病原菌。高溫度期內在魚餌中加入適度的預防疾病藥品,堅決杜絕應用;、高殘留魚藥。 不適合獨立投喂放動物性飼料避免消化不好造成病癥。
8、放養魚種:泥鰍一定要選擇尺寸基本上同樣、表層免傷、充滿活力的魚種,放養時在水塘中灑進少量肥料和蜉蝣生物,放養時要澄清石灰水清理除菌然后放入水塘,放養相對密度大概在1畝5萬尾左右魚種。
9、配制魚餌:泥鰍歸屬于雜食性,會進食蜉蝣生物,還會進食藻類植物,人力喂養時以蛋白質高的精料為主導,組合水蚯蚓等植物性食物,在水塘中設定3-4個魚餌臺,每日按時喂養2-3次。
10、養護:泥鰍飼養期內必須按時魚缸換水,維持水里的清晰度在30公分左右,每日清理工作清掃魚餌臺,降低細菌繁殖,水的溫度維持在22-28度最好,同時在泥鰍的繁殖季節,親鰍產破卵后立即撈起來魚籽,以防被泥鰍吞掉。
1、池塘養殖模式
池塘養殖泥鰍是最常見、最普遍的方式,一般養殖戶都是從池塘養殖開始學習的。因為池塘養殖對泥鰍的生存環境要求較低,大家可以使用的地方也比較方便,比如稻田、土坑等。常見的池塘養殖規格長寬在20-30米左右,整個池塘水深約兩米,地面比較平坦。為了防止泥鰍到處逃逸,養殖戶大多會用鐵絲網做圍欄。
2、水田種植模式
水田養殖模式是一種實現生態平衡的養殖方式。它可以用于水和土地。取食時,泥鰍可以以水田中的昆蟲和浮水植物為食,可以起到極好的生物防治作用;究梢员苊鈬娡,減少環境污染。環保問題現在是各部門關注的焦點。大米可以吸收泥鰍的排泄物,還可以減少化肥的使用。是泥鰍和水稻的兩全其美。
3、水泥池塘養殖模式
水泥池塘的養殖模式近年來也被很多養殖戶嘗試過,因為更方便管理和后續清理問題。水泥池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第一時間觀察到水溫和水質的變化。一般為便于管理,每個水泥池的面積為100平方米左右,池深0.8-1米,池底應鋪20米厚的一層。 -30cm厚的土壤,為泥鰍營造適宜的生長環境。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選擇水泥池養泥鰍,一定要對整個池塘進行消毒,否則會導致水中含有高堿性物質,導致泥鰍死亡。
4、藕塘養殖模式
與稻田養殖模式類似,蓮藕塘養殖也可以水陸兼顧,實現生態農業。但與水田耕作模式略有不同。藕的莖上有小刺,泥鰍取食活動時受過外傷,極易感染病害。